2018年3月晨操律動&文章分享
好話一句<只要有信心,人永遠不會挫敗 >
晨操律動~體操變奏曲
請你跟我動動小肌肉
不要變成一個懶骨頭
創意體操就愛玩變奏
天天都這樣做
一三五七九十一
ABCDEFG
倒數54321
動一動真Happy
請你跟我動動小肌肉
不要變成一個懶骨頭
創意體操就愛玩變奏
天天都這樣做
一三五七九十一
ABCDEFG
倒數54321
動一動真Happy
請你跟我動動小肌肉
不要變成一個懶骨頭
創意體操就愛玩變奏
天天都這樣做
一三五七九十一
ABCDEFG
倒數54321
動一動真Happy
*文章分享~如何處理親子衝突
如果父母用強制性的方式讓孩子聽話,初期可能會見效,但在孩子「心有未甘」的情形下,許多類似的狀況還是一再重演,反而因此造成孩子對父母親的不諒解,嚴重者還有可能用其它方式來表達心中的不滿,因此這裡提供幾點處理親子衝突時可以使用的原則,以供爸爸媽媽參考:
首先,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愛,讓孩子了解:爸爸媽媽的囉唆及要求是代表愛。由於中國人的親子關係多半是「管教、約束、壓抑或處罰」,關係比較僵化,所以,親子溝通往往夾雜「責難」,而缺乏「情感的表露」,使的親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。因此,當父母在面對與孩子意見兩極時,首先應先了解父母的出發點是因為關心、因為愛,而不是使用權威來讓孩子屈服。
第二,傾聽孩子說話,鼓勵並讓孩子表達他的看法與意願。許多父母常犯的毛病就是:還沒有深入思考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時,就滿口的不可以、不可以。像這樣不問理由就抹煞孩子的需求,並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。反之,如果孩子是對的,父母要虛心接受;如果孩子的看法有偏差,則大可不必認同,但該讓孩子有說話的權利,讓它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。
第三,以「同理心」對待,設身處地去了解彼此的感受。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孩子的想法,也希望孩子能體諒父母的苦心。曾經有一位家長告訴我,他要求女兒,天氣冷要多加件衣服,女兒就說:「媽,你是快四十歲的人,體溫跟我們不一樣,你覺得冷可是我不覺得。」這位家長想想這句話也蠻科學的,就沒有強制她一定要加一件衣服,因為女兒既然說了這句話,就表示她會為自己的健康負責。
第四,軟性的處理方式。心中感到有氣時,稍微停留三秒鐘或深呼吸,讓自己的情緒能紓解一下、冷靜下來,勿用情緒性的話語,做人身攻擊,且就事論事不翻舊帳。譬如,當孩子晚回家,不要劈頭就罵,先緩和自己的情緒,告訴孩子:「我覺得你那麼晚回來,讓媽媽感到很難過。」你看,是「我」在難過,而不是「你每次都這個樣子,這麼晚回來。」不用情緒性的指責「你」,而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;像這樣大家能「理直氣壯、意正辭婉」,相信很多衝突都能化解,成為一次良好的溝通。
第五,勇於承認錯誤,不管是父母或孩子,誰不對誰就應該道歉。也許是事情發生當時,或者是自己冷靜過後,勇於去跟對方說抱歉,不僅只是針對事情本身的對錯,如果是表達上的不恰當也要向對方致歉,說明自己的無心。這樣的處理,一方面讓孩子知道,父母也是人,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、父母做錯事也要勇於道歉,給孩子一個最好的身教示範,另一方面,也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。
其實就某方面來說,父母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,包括發脾氣在內,對孩子而言是具有某些正面功能的。讓孩子知道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因為他們愛子女,當子女輕忽了這份愛意,或者沒有付出相對體諒時,父母也會難過,這可以增進兩代間的相互了解與體諒。其次,父母發脾氣可以讓孩子明瞭:他們的行為已超過合理的標準了。讓他們知道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並養成正確的是非觀念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