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幼兒情緒障礙:家有「磨娘精」?
採訪撰文/
諮詢/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郁心
資料參考/《陪孩子走出情緒障礙》(臧汝芬;三民書局;2009)
※情緒障礙不可怕
「情緒障礙」(emotion disorders)就其表現的行為特徵,大略可分為內向性行為(internalizing behaviors)和外向性行為(externalizing behaviors)的問題。偏內向性的問題,如害羞、退怯、自卑、焦慮、恐懼、躲避群體(離群索居)、哀傷、憂鬱、冷漠、過度敏感等;偏外向性的問題如反抗、攻擊、破壞、過動、暴躁、譴責、侵犯財物、及違規行為等問題。依我國現行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、鑑定基準的定義,嚴重情緒障礙係指「非因壓力情境造成個人長期在學校中的情緒或行為反應,明顯的異於其年齡或文化,且嚴重影響其學業、社會生活、職業技能、人際關係者」。
孩子的情緒問題看似嚴重,但臧汝芬醫師在其著作中亦提醒,在兒童的心理疾病中,情緒障礙是很常見的。不但每位孩子都可能出現情緒障礙,甚至有研究報告指出:五個孩子裡,平均有一位會出現情緒困擾;在十個孩子裡,平均有一位先天的基因出現問題,如果後天環境也無法配合的話,孩子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情緒障礙。
※情緒障礙的性別差異
情緒障礙的性別比率,呈現男生多於女生的傾向,自閉症的男/女比例為4比1,情緒障礙的男/女比率約在6比1至9比1之間。此外,在外顯的方式上,黃郁心醫師表示,女寶寶多以焦慮的形式表現,男寶寶多以行為規範障礙:如重覆而持續的違反規範、攻擊或叛逆性行為,與適齡的社會期望背道而馳來表達。
孩子的情緒正常嗎?
針對性格及行為異常,教育部於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時,將其區分為下列五種類型:
(一)人際關係問題:
無法與同儕或教師建立或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。如:經常與同學打架、發生口角、攻擊老師、濫發脾氣、不與同學來往、任意指責或批評同學等。
(二)行為規範問題:
通稱為違規犯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,即在正常的環境下,出現不適當的行或情緒反應。如經常無故遲到、缺席、逃學、說謊、偷竊、易怒、出現破壞行為、考試作弊、不守規定或傷害別人等。
(三)憂鬱情緒問題:
通稱情緒困擾問題或不合群,即經常有不快樂或沮喪的情緒。如:經常對活動不感興趣、會傷害自己、愁眉苦臉不高興、悲觀、對自己的事漠不關心、情緒低潮或畏縮等。
(四)焦慮情緒問題:
通稱精神官能症,即因過度焦慮導致明顯的身體不適應症狀、恐懼反應或強迫性行為。如:經常緊張、亂動、易因焦慮引起生理反應(嘔吐、頭昏)、常因其他事件而坐立不安影響其教室內的活動、不斷重覆同一動作(如:洗手、梳頭、拉衣服)、情緒激動、動作過度誇張、富戲劇性或恐懼反應(如:懼黑、懼水、懼動物、懼人多處)等。
(五)偏畸習癖:
或稱之為不良習慣,多與性格發展有關。如:輕常吸吮拇指、咬指甲、作異性打扮、煙癮或過份偏食等。
凡具有上述特徵之一且已造成嚴重影響者,均列入疑似身心障礙「性格及行為異常」類。
留言列表